貴州省出臺提高縣域經濟比重五年行動計劃
中商情報網 http://www.askci.com/ 日期:2013/10/10
為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把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大力提高縣域經濟比重,貴州省政府近日出臺我省提高縣域經濟比重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總體要求
計劃提出,未來五年貴州省提高縣域經濟比重,要緊緊圍繞主基調、主戰略,著眼實現“三個同步”,構建“六大體系”,著力發展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構建以“5個100工程”為載體的產業平臺,全力打好縣域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建設五年攻堅戰,以產業項目投資為抓手、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特色經濟為主導、以中小企業為主角、以城鄉協調發展為主線,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縣域經濟比重,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經濟規律、具有貴州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發展目標
計劃提出,到2017年,貴州全省縣域生產總值達到10700億元左右,占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1%。具體目標為:
(一)發展實力增強。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特區)35個,超過200億元的縣(市、特區)14個,超過300億元的縣(市、特區)5個,超過500億元的縣(市、特區)2個,超過700億元的縣(市、特區)2個;縣域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9萬億元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300億元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930億元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
(二)產業結構優化。到2017年,縣域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雙雙提高到50%以上,縣域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縣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三)創新能力提高。到2017年,縣域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5個。
(四)品牌培育強化。到2017年,縣域培育馳名商標30件,貴州省著名商標500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0件;培育貴州名牌產品80個;培育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100個。
基本原則
計劃提出,未來五年我省提高縣域經濟比重將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商則商,促進強縣更強、弱縣跟進,帶動中等縣增比進位。
二是堅持產業集聚、項目帶動。加強配套協作,打造大園區,建設大產業,培育大企業,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項目落地建設,迅速形成生產能力。
三是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落實“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加快培養高技能緊缺人才,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四是堅持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著力培育拓展產業鏈群,推動產業高端化、產品高附加值化。以生態文明理念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縣域經濟升級發展。
重點任務
計劃提出,未來五年我省提高縣域經濟比重有以下重點任務:
(一)牢牢把握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集中,重點發展“四個一體化”、“五張名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引領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1.大力推進“四個一體化”。加快發展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四個一體化”,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推動形成協作配套的優勢產業集群。到2017年,縣域培育15個100億元級集團企業,礦產資源就地深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四個一體化”增加值達1000億元以上,占縣域工業增加值的20%以上。
2.做強做亮“五張名片”。加強農業產業發展配套工程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力打造煙、酒、茶、民族醫藥、特色食品“五張名片”,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行業影響力,推動產業集團化、規?;l展。到2017年,縣域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600個以上,億元級龍頭企業達29個以上,農業增加值達1100億元以上;“五張名片”工業增加值達1500億元以上。
3.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狠抓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大力發展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軟件和服務外包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帶動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加快形成支柱產業。到2017年,縣域形成20個億元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500億元以上。
4.大力打造貴州旅游升級版。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延長服務鏈和產業鏈,促進旅游業向綜合業態發展,提高旅游產業競爭力和帶動力。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到2017年,縣域形成5個以上5億元級龍頭旅游企業集團;培育20個以上5000萬元級物流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000億元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4000億元以上。
(二)大力構建支撐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重點平臺。加快縣域園區(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大力推進“5個100工程”建設,全力構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平臺,推動生產要素集聚,以規?;瓶h域經濟加快發展。
1.大力構建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工業集群發展平臺。加快遵義市仁懷———習水名酒工業園、黔南州福泉———甕安磷煤電一體化示范基地等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優質白酒產業集群,推動煤電磷一體化發展,著力打造2個1000億元級產業園區。加快貴陽市開陽磷煤化工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遵義市桐梓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等園區建設,著力打造10個100億元級產業園區。加快畢節市金沙縣產業園區、黔東南州丹寨縣金鐘工業園區等80個地方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投資強度,著力打造10個50億元級產業園區。引導推動優勢產業和優質企業向園區集聚,延長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到2017年,縣域園區工業投資達3500億元以上,園區工業增加值達1500億元以上。
2.大力構建以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為載體的特色農業發展平臺。加快鳳岡縣現代煙草、湄潭縣現代高效茶、施秉縣牛大場中藥材、平壩縣高峰鎮優質稻、威寧縣脫毒馬鈴薯、安龍縣金州出口蔬菜、松桃縣盤石生態畜牧業、普定循環農業等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推動農業標準化、品牌化、規?;彤a業化發展。到2017年,縣域園區農產品商品率達到90%以上;園區企業實現產值400億元以上。
3.大力構建以示范小城鎮為載體的產城互動發展平臺。加快仁懷茅臺、息烽小寨壩等90個縣域示范小城鎮建設,推動工業園區、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互動,產城同步推進,以城促產、以產興城,實現園區帶動城區、城區反哺園區、產城互動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功能,拓展民營經濟發展地理空間,促進民營經濟產業向城鎮集聚,做大民營經濟總量,提高民營經濟比重。到2017年,縣域城鎮化率力爭達到46%;民營經濟增加值達6000億元以上。
4.大力構建以城市綜合體為載體的新興服務業態集聚發展平臺。穩步推進遵義縣保利、水城縣明硐等86個縣域城市綜合體項目建設,強化產業支撐,引導更多高端產業和創新要素向城市綜合體聚集,突出發展金融、物流、會展、電子商務、咨詢中介等現代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約集聚發展,提升服務業高端化、規?;?、國際化水平。到2017年,縣域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占縣域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30%以上。
5.大力構建以旅游景區為載體的旅游文化產業聯動發展平臺。加快梵凈山生態文化度假旅游綜合體、百里杜鵑、黎平肇興侗文化、黃果樹———龍宮度假旅游綜合體等84個縣域旅游景區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縣域創建國家5A級景區10個、4A級景區74個。到2017年,縣域旅游總收入達3000億元左右,旅游業增加值達800億元左右,占縣域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0%左右;文化產業增加值240億元左右。
(三)強力推進帶動縣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集中資源和力量,突出抓好續建、新開工、預備、招商引資、黔中經濟區等“5個一批”產業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壯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發展。從2013年起,連續5年每年滾動安排、動態調整實施“5個一批”縣域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掀起產業項目建設新高潮。2013年計劃重點推進150個縣域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2556億元,年內完成投資519億元,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產值4065億元,創造稅收34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5萬個。
1.加快一批續建示范帶動項目建設。加強產業續建項目調度督查,及時幫助解決項目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確保項目建設按進度推進,早日建成發揮效益。2013年重點推進六枝循環經濟煤焦化項目、中電投務川瓦廠坪鋁土礦建設項目等80個縣域續建示范帶動項目建設。
2.抓好一批新開工示范帶動項目建設。每年確保新開工一批產業項目,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以高質量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13年重點推進大龍經濟開發區錳精深加工項目、普定縣循環工業園區電鍍工業園建設項目等45個縣域新開工示范帶動項目建設。
3.推進一批預備示范帶動項目建設。加快完善各項審批手續,落實各項配套建設條件,促進項目早日開工建設。2013年重點推進福泉市磷礦資源開發加工項目、雷山縣同濟堂方祥有機茶產業生產線建設項目等25個縣域預備示范引領項目建設。
4.抓好一批招商引資簽約項目落地建設。加強與世界500強、中國民企500強、央企等的聯系對接,大力招商引資。加強對系列招商引資活動省級調度項目的跟蹤服務,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推進項目落地建設。2013年重點推進仁懷市祥康醬香型白酒生產線項目、六枝特區路喜循環經濟園區熱電聯產項目等一批縣域招商引資項目開工建設。
5.推動黔中經濟區一批產業示范引領項目建設。狠抓《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項目化、實物化落實,大產業引領、大園區承載、大項目支撐,提升黔中經濟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2013年重點推進仁懷市名酒工業園區榮昌壩生產區白酒生產項目、貴州錦磷公司精細磷化工綜合利用項目等一批黔中經濟區縣域產業項目建設。
保障措施
圍繞上述目標的實現,計劃提出了以下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建立由省領導牽頭的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推進、督促檢查、指導服務等工作。各成員單位要結合職能分工,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機構和專人負責抓好工作落實。建立省、市(州)、縣(市、特區)三級共同推進縣域特色優勢產業項目工作機制,省級每年至少支持每個縣(市、特區)實施2個特色產業項目,每個市(州)每年也要支持所轄縣(市、特區)實施一批產業項目。
(二)強化要素保障。統籌協調土地、資源、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優先向縣域重大產業項目傾斜。做好項目用地申報和審批銜接,保障縣域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統籌安排縣域環境容量,加快推進全省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和重點產業發展建設的規劃環評工作。積極協調中央在黔單位,切實提高縣域電力、石油、運輸等保障能力。
(三)強化政策支撐。制定出臺進一步提高縣域經濟比重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簡政放權、產業發展、投資、財稅激勵、國土資源保障、城鄉統籌發展、金融支撐、人才科技支撐等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對重大產業項目采取特殊政策,實行“一企一策”,優化發展環境。
(四)強化激勵約束。按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市縣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測評試行辦法的通知》(黔府辦發〔2011〕59號)要求,每年在省級媒體上公布各縣(市、特區)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測評排序。把縣域經濟工作推進情況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委政研室、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省監察廳、省統計局、省直目標辦等部門和單位,定期對縣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督查。
編輯:海流